发布日期:2014-03-16 |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| 文字大小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【儿童教育心理咨询案例】
早上醒来睁开眼,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开始了密切的互动:起床、洗漱、早餐、准备书包、上学、吃饭、作业、洗澡、看电视、游戏、上床睡觉等等,有时风平浪静,这当然令人高兴;有时却有不合作、不高兴、不配合或者干脆拒绝不做:噘着嘴巴、嘟嘟囔囔、拖拉磨蹭、哭泣、发脾气等,爸爸妈妈不愉快,甚至冲孩子发脾气,孩子也很难过,也非常生气!亲子双方都不愉快,甚至上学和工作都受影响!
作为父母,我们只能陈述我们的意愿、鼓励孩子采取行动,而无法强迫孩子做任何事情,因为是否行动以及如何行动的最终决定权在孩子手里。当孩子感受不到爱、归属感、安全感、被信任、被需要、被认可和接纳,他就可能会做出令父母烦恼或者父母不接受的行为。除了分清楚问题主权,各负其责之外,我们还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动机有清楚的认识,才能有的放矢,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和活力。
儿童不良行为动机解读:
1、希望获得关注、重视。
行为动机解读:你要爱我、陪着我、看着我、听着我、关注我、重视我、接纳我!
如:调皮捣蛋、情绪波动大、害羞、表现出懦弱、爱哭、懒惰、焦虑、无助等。
如果我们感到烦躁:“跟你讲过多少次了,不许……”那么孩子大概是在寻求关注。
父母组成的家庭是孩子的世界,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如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正面关注,如拥抱、亲吻、关爱、尊重、陪伴、游戏、接纳,孩子就会不择手段地争取消极关注,如批评、斥责、打骂、体罚。哪种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,哪种行为就会加强、延续,屡教不改。
解决方案:我们需要停下手头的事情,花时间爱他、拥抱他、看着他、听着他、陪伴他!如果当时确实分身乏术,一定要承诺孩子:等我把这件事情做完,一定会陪着你!而且说到做到!!
如果他暂时停止了这种行为,那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关注。
特别需要说明的是:父母要告诉孩子,他本身已经很可爱,他属于这个家,他不需要做特别的事情我们才爱他。他不需要通过不恰当的行为来获取关注。
2、权力斗争、展示力量、运用权力来控制。
行为动机解读:我要你做什么你就要做什么!
如:发脾气、反抗、不服从、固执、磨蹭拖拉、不予合作、拒绝做事、坏习惯等。
如果我们感到生气:“你甭来这一套,咱们走着瞧,我就不信还收拾不了你了!”那么孩子就是在跟我们进行权力争夺战。
解决方案:拒绝参与权力斗争。对他承认:“我没办法强迫你做任何事情。”“我们的观点不同,你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完全不一样!”“虽然我们不一样,但是我仍然很爱你。”“我爱你,但是不会赞成你这样的行为。”
3、避免压力与表达愿望。
行为动机解读:我做不到,别烦我啦!我希望得到帮助而不是要求和惩罚!
行为表现如:神游、无所事事、拒绝交往、自卑、笨拙、故意令人失望等。
如果我们感觉到孩子不够自信,在逃避任务或责任,希望获得支持、鼓励和认可,我们要细心捕捉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,帮助孩子恢复信心和活力。
解决方案:“无论任何时候,只要你需要我的帮助,我都会在你身边!”“只要付出努力,过程是最重要的,结果成败并不会影响我们对你的爱!”
4、逆反、寻求报复,追求关系的平衡。
行为动机解读:“你可以,我也可以!(你可以看电视,我也可以看。)”“你可以做的为什么我不可以?!”“我偏要做!为何只要求我做到?!”“为什么你总说别的孩子好?!他们学习好,有礼貌,你怎么不去当他的妈妈去?!”“为何我做什么事情你们都认为做的不够好!?”
如:破坏行为、暴力、恶意攻击、偷窃、尿床、恼怒不语、孤僻抑郁、情绪反常、拒绝参加活动、仇恨等。
如果我们看得出孩子的目的是报复,比如说出让我们伤心的话,做出破坏性的行为,那么孩子就是很愤怒,在对抗我们。
剥夺孩子自信和自尊的最有效办法是:总是在他面前夸奖、称赞别的孩子。妈妈或爸爸总在孩子面前夸奖别的孩子有多么优秀、多么聪明、多么孝顺,孩子就会在心里认为:“爸爸妈妈是觉得我不好,他们总是夸赞的孩子那么优秀,那么完美,衬托的我一无是处,我总是有很多缺点,那你们干嘛不去给她们当爸爸妈妈去?!或者干脆找个优秀的孩子给你当女儿(儿子)!”
孩子小的时候,当妈妈抱起别的孩子,绝大部分孩子就会大哭大叫,要求妈妈抱自己。孩子长大一些之后,如果父母对自己一个标准,对孩子是另一个标准,或者设定很高的标准,当孩子达不到就说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,让孩子跟他们看齐,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绝望和愤怒:妈妈不喜欢我,却喜欢别的孩子。
记住:我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,如果我们自己不同意,就没有人能伤害我们。
解决方案:1、允许孩子做自己。当孩子有不同想法或者发脾气时,父母可以表达:“我很遗憾你这么想!”“你这么说我很生气,但是我不会同意。”“我很爱你,但我不赞同你的做法。”
2、无条件地爱孩子,不求回报地给予孩子爱和关怀。但是记住:关怀而不干涉。
5、自我保护、逃避现实或惩罚。
如撒谎、捏造故事。
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爸爸妈妈的伤害。
有个孩子周六没有去上业余的辅导班,去同学家玩了一个上午。回家父母问她的时候,孩子说自己去上课了。但是辅导班老师打电话告知父母说孩子上午缺课了。妈妈生气,打了孩子。这个案例中,孩子如果说真话:“没有去上课,和同学玩了一个上午”,可能会被妈妈或爸爸打一顿。如果说谎“去上课了”,而老师没有打电话告诉父母她没有去上课的事实,她得到的是和同学一起开开心心玩一个上午,以及没有被父母发现的窃喜。两利相权取其重,两害相权取其轻,虽然孩子可能还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但是她的心灵知道。因此,为了保护自己,得到开心和喜悦,她选择对父母说谎。因为被老师的电话“揭穿”,父母又因此打了她,接下来她会对老师产生怨恨之情,更不愿意去上老师的课,对父母,她会更加防范,以后再遇到可能会被责罚的事情,她还会说谎来保护自己。因此,孩子说谎是被父母逼出来的,为了不挨打、不受惩罚、不失去父母的爱。
因此,撒谎不是孩子有问题,而是父母不懂得如何教养孩子。外面没有别人,只有我们自己。孩子是父母的镜子,她(别人)只是对父母(我们)的言行自动起反应而已。
6、自动退行,弥补前期某种发展缺憾(如6岁后仍有吃手、啃指甲等)
0—6岁,是孩子的身心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。这一阶段孩子会经历一系列的敏感期发展。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提出来的概念,是指一个人发展、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期。
无论从敏感期发展来说,还是从八大智能(语言智能、数学逻辑智能、空间智能、身体运动智能、音乐智能、人际智能、自我认知智能、自然认知智能。)的角度来说,如果一个孩子在感觉、知觉、情绪、心理、认知(智能)、精神的发展上受到阻碍,就会产生情绪障碍(未完形的情绪)和幼儿决断(限制性信念),也就是“未完成事件”。后期的身心发展就会受到阻碍。
我们的身体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,在爱和自由的氛围中,有些孩子会自发出现退行现象,他(她)会在心理、情绪、感觉上退回到未完成事件发生的年龄,重新完成生命的大功课。
孩子让父母头疼的程度,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、自信心和安全感成反比。如果我们能付出无条件的爱,多给与孩子鼓励、支持、认可、自由,让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利、犯错误的权利和失败的权利,允许他们从错误和失败中成长,他们就能在体验和经历过程中积累智慧和经验,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。
改变我们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反应和应对手段,只有短时效果。改变我们的态度,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才是最重要的。与其每天花力气纠正孩子的行为,不如改变我们自己,提升我们为人父母的能力。